每年5000w+销量的市场,?Cat.1终究吃不下这块“大饼”
时间:2023-08-20 10.06
分类:行业动态
来源:互联网

2023年以来,智能短途出行赛道的依然热火朝天,无论是雅迪、爱玛等传统厂家,还是九号、哈啰、小牛等造车新势力,都已在两轮电动车的智能化上“狭路相逢”。各家竞相发布新品:

爱玛推出爱玛晴天Mico(支持鸿蒙智联)版本,让用户的控车逻辑变得更加简单且互联,只需用手机触碰车上的NFC标签,即可实现手机和车的互联。

雅迪发布了首款AI智能电动车冠智2.0系列,搭载了全场景智能音控系统,支持APP远程控车以及AI语音操控。

九号发布了三款智能电动自行车新品,覆盖从短途出行、日常通勤、短途出游,再到户外复杂地形探索等多种场景,以智能化创新科技引领多场景出行潮流。

哈啰推出了极智系列三款电动自行车新品,搭载了哈啰自研的新一代智能平台“图灵平台T30”,真正通过智能实现车辆更好的续航、用得更舒适、更便捷,骑得更安全。

小牛发布了三款智能新品,侧重于强调“性能”,MQi L、RQi、G400分别对外宣称为“史上最远”“史上最快”“史上最能装”。

除此之外,还有新日、绿源、小刀、台铃等企业也都在这场电动车智能化的“路上”狂飙,试图以智能化为利器,全力打造两轮出行的智慧场景。

新国标加持

两轮电动车存量市场大放异彩

早在2018年,国家标准委发布了新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要求从2019年4月15日开始在全行业内实施这一新的国家标准。在经历了前几年的过渡期之后,2023年已然成为全面强制更换新国标电动车上路的最关键的一年。

每年5000w+销量的市场,?Cat.1终究吃不下这块“大饼”

不可逆转的电动两轮车智能化趋势

并未给Cat.1带来太多助益

作为一个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我国两轮电动车市场发展趋于饱和,规模也趋于稳定。不少企业试图寻找新的突破口,而“智能化”无疑是“小电驴”最好的增量空间,两轮电动车不仅仅只是一个代步工具,也可以是创新科技的代名词。因此,无论是两轮电动车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电动车厂家都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在用智能化“武装”自己。

对于智能化的追求不仅表现在供给端,在需求端也表现出了强需求。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3年中国两轮电动车行业白皮书》显示,根据用户调查研究,车辆定位、自动落锁、乘/驻车感应等智能化功能与时尚外观设计对用户的使用体验有明显提升。近九成消费者表示下一次购车时,会优先考虑或只考虑智能电动车,大部分安全性、便捷性智能化功能将成为标配。

在这样的行业发展趋势下,电池充放电、智能化辅助技术、安全驾驶技术、电机技术、基础结构等成为新旧造车势力重点研发方向。

其中,安全驾驶技术及智能化辅助技术属于近些年的前沿研发领域,大部分品牌在这些技术上都有投入。而这两者的实现,离不开Cat.1技术的助力。借助Cat.1技术,实现了车、云、App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电动两轮车终端可实现远程解锁、车载导航、语音控制、智能力矩补偿、运动数据分享、智能防盗踪等多种功能。

看似Cat.1在两轮电动车智能化上大有用武之地,但是Cat.1实际应用情况并没有想象中的乐观。传统厂家在平衡成本与用户刚需性下,只在部分车型中选择采用Cat.1技术,新品牌虽然在Cat.1方面持续投入,但是新品牌的销量占比不高。

可以看出,在这场电动两轮车智能化路上,似乎并没有给Cat.1带来期待中的助益。一方面,相比两轮电动车每年的销售量,Cat.1的渗透率仍然极低。另一方面,与Cat.1本身每年在各个领域上亿的总出货量对比,在两轮电动车行业的应用也略显弱势。


Cat.1正试图从两轮电动车渗透到更多 “副产品”上

目前,已有企业成功地把Cat.1技术应用两轮电动车生态中另一个终端产品——智能头盔上。

在智能头盔整体解决方案中,在低功耗、语音通话和移动数据独立传输的综合需求,实现了头盔直接拨打/接听电话,头盔GPS跟踪定位和实时速度监测,以及实时的互联网数据传输能力来支持不同产品或业务数据传输要求。

每年5000w+销量的市场,?Cat.1终究吃不下这块“大饼”

每年5000w+销量的市场,?Cat.1终究吃不下这块“大饼”

相关资讯
TOP